几千年来,国人对于观赏石之爱好流传有序,长盛不衰,测其根本,是源于对石头的敬重心理。
由石之用产生石文化
人类早年经历过漫长的石器时代,毛主席在《贺新郎·读史》中就提及“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石头使人们拥有了起初的工具和武器,发明了取火,从而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
正因为如此,人们的潜意识中对石头抱有敬重之情,由此而衍生出了对石头的崇拜,顽石被赋予灵性和神灵色彩,这一现象在民俗传承中十分普遍。如唐五代开始盛行竖置“石敢当”,用于镇鬼压邪,保佑太平。
石头对于人类文明生活之功用在古代文化史上举不胜举,从而构成了内涵丰富的石文化。顽石有灵的故事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也俯拾皆是,在《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名著中,石头甚至成了基本素材之一。
至于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故事,也是对石头赋予人类文明之贡献的一种神话和美化。大到建筑装饰,小至文房器玩,林林总总,一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离开了石头这个基本素材便无从说起了。
由石之美产生赏石文化
人类对石的审美意识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先民在磨制石器的生产实践中发现了玉,也发现了“怪石”“美石”等供观赏的石头,赏石文化由此产生。
观赏石之天然本质,还被人们赋予象征意味并加以人格化。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予以比照。比如观赏石之悠悠历史,使它成为一种长寿的象征,过去许多寓意长寿的图案纹饰中都有奇石的身影。
石头的坚硬质地,又使它成为坚贞不变品德的象征,人们比德于玉石,便是取其坚贞的品性。从战国韩非子的“和氏理璞”,《史记》三传其事,到明代书画家米万钟好石成癖,取号友石,时人陈继儒题其画石卷道:“非独友石,友其德也”。
现代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爱石有道曾赋诗言志:“吾生犹好石,谓是取其坚”。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爱石,与夫人邓颖超到雨花台捡回雨花石,置于办公桌和客厅,郭沫若颂之“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
中国人在强调以石比德的道德感情满足的同时,也极力强调个人自然情感的满足,移情于石,石成了人情感的化身,在赏石中获得心灵的慰藉,这就是宋代苏东坡在赏石诗中说的“每当对石饮,万事付等闲”,也是明代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说的“石尤近于禅”。
在由石器的实用功能到石崇拜,再到以石比德和以石寄情为特征的赏石文化的产生,人类实现了由猿到人和由石的功利性实用到无功利性审美的两次质的飞跃,使人成为既有对自然的利用,又有对自然的审美的意义上的人。
-
- 2024-10-28
- 2023-11-08
- 2023-11-07
- 2023-11-07
- 2023-11-07
- 2023-11-06
- 2023-11-06
- 2023-10-03
- 2023-10-03
- 2023-10-03